心手相连 情满三峡--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建设成就综述
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林晖)这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工程奇迹。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之一,造就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的高峡平湖。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世纪移民。十几年间,近130万三峡儿女告别故土,为库区建设作出无私奉献。
为了实现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对口支援,书写了库区建设沧海桑田的变迁史。
一种信念:输液造血 挺起库区新脊梁
自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对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0个大城市积极响应,鼎力支持,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从神州大地汇聚三峡,为移民安置与库区发展添薪加柴。
重庆万州,一座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的城市,历史上素有“成渝万”之称。然而,由于三峡工程建设,万州作出巨大牺牲,规划淹没377户工矿企业,其中迁建后仍正常生产的仅占一成。
大量工矿企业关停并转,新的产业尚未形成,万州真切感受到产业薄弱的阵痛。“当时我们都说万州有‘3个6’,6万低保人员、6万下岗人员和6万农村贫困人员。”回忆当年的困境,万州区经济信息委副主任贺斌不胜感慨。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亟须工业突破。
2003年,万州设立工业园区,吹响了“工业强区”的冲锋号。总部在广东惠州的雷士照明公司2006年来到万州,如今已经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灯具生产基地。公司2400名员工中,库区移民近1000人,34岁的沈波就是其中一员。
“工业园区建立后,吸引很多企业,给我们提供不少就业机会。”去年刚被提拔为班长的沈波告诉记者,如今他的月收入在1800元以上,而且“五险一金”齐全,“以前打零工时,月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五险一金’更是想都不敢想!”
随着广东雷士、江苏大全、青岛特星等一批对口支援企业的落户,万州在光伏产业、服装加工、机械电子等领域的产业空白实现突破,有效扭转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的产品结构。
“2010年,全区GDP超过500亿元,其中外来企业的贡献率近70%!可以说,没有对口支援,就没有万州移民任务的顺利完成,就没有万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万州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刘兴祥说。
在为库区发展“输液”的同时,对口支援省市也在谋划提高库区“造血”能力,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经济开发区内的三峡移民就业基地就是其中的代表。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上海市先后投入4000万元资金援建,将其打造成夷陵区设施最完善、设备最齐全、安置移民最多的新型工业园区。
筑巢引得凤凰来。雅倩日用品、湖北传媒集团等众多企业纷纷前来投资兴业。2010年,园区入住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安置4800人就业。项目全部竣工后,可实现年工业产值100亿元,为移民提供超过1万个就业岗位。
溯往昔,产业薄弱的阵痛犹在眼前;看今朝,库区的经济脊梁已经高高挺起。2010年,宜昌市GDP达到1547亿元,是1992年的20倍,综合实力仅次于武汉市居湖北省第二位;万州区连续四年经济总量增速在20%以上,基本上每年上一个百亿级台阶;“榨菜之乡”涪陵悄然转身,建成全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和长江上游最大的船舶装备制造基地……
一份关爱:枝叶关情 绘就民生新画卷
在万州区第四人民医院门口,一辆白色救护车格外显眼。这辆由天津市捐赠的救护车,不知救助过多少危急病人。百姓感念天津人民的恩情,把这所历史悠久的医院亲切地称为“天津医院”。
始建于1950年的万州区第四人民医院是全淹全迁的移民医院,由于移民搬迁资金有限,迁至新址后无力建设住院部。危难之际,天津市伸出援助之手,500万元资金投向医院住院部和相关科室建设,同时,促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与之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在天津市的对口支援下,医院的硬件设备和医疗人员技术得到了质的提升。2009年建成的重症监护室,在全重庆都能排得上号!”院长高振峰难掩兴奋之情。这所“老店新开”的二甲医院,正努力为库区移民提供更周到、更完善的医疗服务。
高速公路、铁路、医院、学校、福利院、文化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十多年来,民生基础设施在库区拔地而起,为移民的后续生活与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2008年,湖北省三峡库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彻底扫除儿童辍学现象;库区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93%;公共图书馆藏书44.5万册……沉甸甸的成绩背后,烙下了对口支援不可磨灭的印记。
就业乃民生之本,百万移民搬迁,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出路”问题。为此,对口支援省市、部门利用自身优势,加强移民职业技能培训,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力图为移民劳动力输出当好“红娘”。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有一座上海市援建的集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和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公共就业平台。中心有32个实训操作室,常年开设数控技术、工程机械、缝纫、焊接、钳工、电工电子等热门专业,年培训能力达8000人次。招聘、培训、就业三位一体的“订单培训模式”,让不少掌握了一门手艺的移民从训练中心直接跨入企业大门。
据记者了解,2008年夷陵区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超过10万人,打工收入超过7亿元。其中,仅对口支援的上海市就吸纳1万8千名库区劳动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如果说对口支援工作前期重在提供资金、物资助力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如今,对口支援工作正向“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大步前进,在库区绘就一幅民生新画卷。
一个希望:互助共赢 心系三峡情谊长
地处库区坝首的湖北省秭归县,近来出现一种“二期现象”——落户的对口支援企业纷纷增资扩能、兴建二期项目。帝元罐头追加投资6000万,AB内衣追加投资5000万,木林森电子追加投资5900万……
“这既是对我们招商引资工作的肯定,也充分说明,库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逐渐便利的区位条件让企业在库区扎下根,互助共赢的道路越走越宽。”秭归县县长罗联峰说。
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十几年来,对口支援干部为促进库区移民安置和经济社会发展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与库区百姓谱下一段深厚绵长的情谊。
走进三峡库区,随处可见对口支援的种种印记:江苏路、青岛工业园、上海中学、天津医院、浙涪友谊学校……三峡库区所有县区城镇都有以支援省市命名的援建桥梁、街道和大楼,库区人民用这种朴素的方式感谢对口支援省市的亲人。
万州区长岭镇龙立村有个小小的乡村广场,现代化的塑胶篮球场旁环绕几亩鱼塘和数畦菜地,充满乡村野趣。“它叫卢湾广场,是上海市卢湾区投了50万元援建的!”70岁的佘定国大爷不无感激地告诉记者,每天早上他都到卢湾广场锻炼身体,晚年生活其乐融融。
一个擦鞋人的故事在万州广为流传。来自上海的对口支援干部到万州五桥擦鞋,摊主了解到他的身份,说什么也不肯收钱:“对口支援给我们帮助这么大,我怎么能收恩人的钱呢!”
库区内安置的移民亲眼目睹对口支援带来的巨大变化,外迁他乡的移民也感受到当地无微不至的关怀。涪陵区移民局副局长李如华告诉记者,涪陵区外迁到浙江嘉兴、杭州的近1500名移民,在居住条件和土地分配上都得到优先照顾,生活稳定富足,目前没有一名返迁涪陵。“移民过年回涪陵走亲戚,还专门到移民局感谢我们!”李如华说。
百万移民见证廿载支援情谊。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聂卫国说,截至2010年底,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资金总量近900亿元,与同期国家给予三峡移民的投资基本相当,极大地推动了库区移民的顺利搬迁、极大地促进了库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稳定了搬迁移民的生活。
三个“极大”,字字千钧。如今的三峡库区,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工业园区生机勃勃,新老移民安居乐业。
在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如期完成之际,国务院在今年5月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这份纲领性文件将“移民安稳致富及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列为三峡后续工作的首要任务。站在新起点上,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工作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发布日期:2011年0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