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展开决战
□ 本报记者 彭业华
1996年5月,国家文物局领导的全国30余家专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正式开展了三峡库区文物调查和规划工作。2000年6月,国务院三峡建委正式将1087处文物列入保护范围,其中,重庆库区有752处,占总量的69%。在重庆库区752处文物点中,地下文物506处,需发掘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地面文物246处,包括搬迁保护(含异地复建)91项,原地保护82项,留取资料73项,白鹤梁题刻、张桓侯和石宝寨则以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被列为专项保护项目。
重庆库区文物保护项目全面实施
到1997年,参加重庆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施工企业已达70余家,涉及文物考古、建筑、地质、测绘、水文等各个方面,形成全国会战三峡文物保护的可喜局面。
在地下文物方面,重庆库区已累计完成考古发掘45万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共出土珍贵文物4000余件,一般文物30000余件。1997年以来的库区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在很多方面填补了重庆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
在旧石器考古方面,通过对丰都高家镇、烟墩堡等遗址的发掘,将重庆的旧石器文化年代向前推移到距今5至10万年前。在奉节鱼复浦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早期陶片,是目前发现的整个大巴山以西地区最早的陶片。在新石器考古方面,考古工作者已陆续发现了“老关庙下层文化”、“魏家梁子文化”和“哨棚嘴文化”;在丰都玉溪遗址更发现了相当于城背溪时段的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在对商周及战国时期文化的考古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夏商至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此举将过去通过战国晚期墓葬所知的巴文化推进到春秋时代,形成了从商周到战国的不间断的巴文化完整序列。已发掘的巴人聚落遗址包含了从功能布局到建筑、冶金、盐业、窑业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向人们打开了深入研究巴人社会的神秘之门。秦汉以后的大批城址、聚落、墓葬、建筑、窑业、农作遗迹的勘探发掘以及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的出土,为了解峡江地区文明进程、环境变迁补充了大量的不可替代的实物史料。
在地面文物方面,共完成了留取资料项目62项、原地保护38项、实施搬迁保护2项、实施建筑拆解4项。另外有84项搬迁保护项目落实了搬迁选址,完成了搬迁规划,有关新址征地及基础工程正在陆续开展。
云阳县地面文物搬迁新址已完成征地、供水、供电工程及场地平整工 程,完成了进场道路施工。今年8月份,龙脊石题刻复制工程、夏黄氏节孝牌坊搬迁保护工程已开工。在重庆库区地面文物原地保护项目中,仅次于白鹤梁题刻保护的奉节县瞿塘峡壁摩崖石刻切割复制及原地保护工程,于2001年10月开始实施,2002年9月初已完成4款题刻的切割。其中9号题刻《皇宋中兴圣德颂碑》已安全运抵重庆,今后将在中国三峡博物馆中修复后展出。其余的3款题刻已完成了复建工作。进行水下原地保护的题刻均根据保护设计进行了保护处理。
三大项目的保护
2001年春,涪陵白鹤梁题刻保护工作,开始了留取资料和原地加固保护方案的制定工作,目前已完成了题刻的翻模拓片、摄影录像、精密测绘,建立了题刻区数据模型,并完成了题刻表面加固处理。2002年春节,白鹤梁题刻岩体加固保护工程开始施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白鹤梁先后三次被江水淹没,建设单位克服了困难,完成了90%的工程量,并组织了初步验收。
云阳张桓侯庙的搬迁保护工作,于1997年正式开展选址规划设计工作。2001年11月,重庆市安排了征地资金,启动了土地征用工作。2002年9月征地已结束,搬迁占地移民110余人。2002年10月,张桓侯庙闭馆正式搬迁。目前,庙内的古树已做了断根处理,今年底将移栽至新址。
2001年9月底,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专题会议,审查了忠县石宝寨的保护设计方案。2002年8月底已完成方案的修改工作,专家将对修改后的保护方案做最后的审查。
记者从重庆市文物局了解到,截至2002年7月底,国家共安排重庆库区文物保护资金计划2.48亿元,重庆库区累计完成投资0.53亿元。
湖北三峡库区涉淹文物点共计335处,其中地下文物217处,地面文物118处,规划搬迁保护42处,留取资料71处,原地保护5处。处于135米水位线以下的文物共计266处,其中地下文物170处,地面文物96处。
为了确保三峡水库蓄水前全面完成湖北库区135米水位线以下的文物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搬迁保护工作,湖北省文化厅和文物局,不等、不靠,早安排、早部署,在上级尚未批复2002年文物保护项目和经费的情况下,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搬迁,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地下考古发掘进度加快
早在2001年3月,湖北文物局就分别与10个单位签订了37个项目的工作意向书,计划完成考古发掘面积8.95万平方米,勘探面积26.8万平方米,并垫支50%的经费 拨付给各单位,以加大工作力度。各项目承担单位按照要求,于2001年4月1日前分别组织考古人员进驻工地开展工作。湖北省考古所、武汉大学、广东省考古所、宜昌市博物馆等11个单位先后组织200多名科技考古工作者、民工上万人次投入到紧张的考古发掘中,在当地文物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下,已开展工作的27个项目共完成勘探面积15500平方米,发掘面积41650平方米,并完成了27个项目中的14个项目。
地面文物迁建加快速度
为加快地面文物迁建工作的进度,湖北省文物局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地抓好望家祠堂和江渎庙两个搬迁复建试点工程建设。2002年6月19日,来自国家文物局的古代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会同其他单位的考古专家对上述两处迁建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两处试点工程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维修原则,利用传统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建筑形制、结构和材料。文物迁建中,采取省文物主管部门主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管理模式,由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完成。这种运作模式对确保三峡库区文物的拆卸、搬运、整理和复建起到了促进作用。
文物保护进展情况
目前,湖北省已确定了巴东、兴山两县地面文物搬迁保护的用地,为两县地面文物复建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秭归屈原故里牌坊、邓永清老屋、邓启光老屋、秭归迎合门的拆迁工作也已完成。先期完成拆迁的郑万琅、郑万瞻、彭树元、郑韶年、杜氏祠堂5个地面复建项目,已完成了续建工作。三峡坝区杨家湾老屋的保护工作,通过与中国三峡总公司合作,已经完成外围环境整治工作,10月底可对外开放。
发布日期:2002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