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中华鲟放流时人工标记全过程图解

    本网讯  4月8日,1210尾中华鲟和1万尾胭脂鱼放归长江。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人工幼鲟放流时进行标记的全过程,包括给中华鲟称体重、体长、胸围、置入标记等。标记的目的主要是把它们与自然繁殖的个体区分开来,以期对中华鲟的资源现状和人工繁殖放流效果作出准确的评价。
    据介绍,标记技术在国际上多应用于硬骨鱼类,我国自1995年开始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属于软骨硬鳞鱼类的中华鲟,评价其人工繁殖放流的效果。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大规模标记和对幼鲟无损害的检测标记的技术,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我国在珍稀鱼类的大规模标记放流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本次活动的新闻发言人向记者表示,去年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葛洲坝下监测到中华鲟两次自然繁殖,其繁殖次数、产卵场规模、寻获的鱼卵数量,都较前有所增加,表现出良好的势头。另据其介绍,在去年的春季放流活动后,研究人员在长江下游荆州河段发现携带有人工标记的中华鲟,表明人工放流的中华鲟野化驯养成功,能自主向大海洄游。(全部图片为刘华摄)
称重量

测体长

测胸围

嵌入内标于体内 

扫描内标代码

将外标置于体外

剪切下来的鳍条以制作中华鲟的DNA标本

已完成标记的中华鲟

内标,主要是PIT跟踪芯片,对中华鲟回归自然后的洄游、生活等情况进行长期跟踪、监测。

外标,相当于汽车牌照,起到识别作用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