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小记者团的三峡之旅
本网讯(韩承臻 报道)6月29日,美国《侨报》小记者团一行24人从纽约出发,开始了他们为期12天的“探寻中国现代化之旅”。
里程碑
据了解,这次《侨报》小记者团的活动主题是“探寻中国现代化之旅”,他们计划从“水路空电”四个领域,分别采访一个标志性的成果,以展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其中,“水”就是三峡大坝,“路”是指高铁;“空”是指航天;“电”是指以武汉光谷为代表的光电子产业。从国外看,这些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让这些美国华人孩子看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小记者团团长、美国《侨报》总编辑郑衣德告诉本报记者。
美国《侨报》是美国发展最快和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对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建设做过大量报道,在中美之间做了大量文化交流工作。《侨报》小记者团成员是从参加美国华文媒体通讯写作竞赛的2000多名华裔青少年中选拔产生的,年龄在10至16岁之间。他们有的出生在美国,有的很小就来到美国。他们在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对学习中文、中国文化有强烈的兴趣和浓厚的热情。
触摸三峡
7月7日,小记者团来到三峡坝区。
在三峡工程展览馆,三峡传媒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华向小记者们介绍了三峡工程的百年历程、建设运行情况和综合效益,并对小记者们到三峡工地参观采访表示欢迎。
听到黄华介绍说“三峡电站年平均发电量是美国最大水电站——大古力电站的4倍,相当于休斯顿全年的用电量”时,小记者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随后,小记者们来到坛子岭、185平台、截流纪念园等地参观采访。
黄华代表三峡传媒公司向小记者团赠送了《高峡平湖图》,并希望小记者们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用自己手中的笔,向美国的小朋友介绍一个真实的三峡工程。
6月7日,小记者们还对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进行了采访。来宜昌之前,小记者团在北京采访了航天城。郑衣德说:“我们在航天城采访的是,中国人正在进行的现代化的寻梦过程;三峡大坝则是已经实现的中华民族现代化之梦的代表”。
传递中国“好声音”
虽是小记者,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令人刮目相看。
小记者团每天有两个小记者写主新闻、两个小记者写感想,两个小记者拍照。每天跑主新闻的还要担任视频出镜记者。他们每天要出去采访两三个点,晚上八九点钟开始写稿,夜里十一二点稿子完成之后,立即发回《侨报》纽约总部,第二天就见报。而《侨报》每天至少拿出一个整版,刊发这些介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稿件和图片。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文已经成为职业竞争的一个重要优势,在美国,不仅华人孩子学中文,很多老外对中文也很有兴趣。因此,在美国《侨报》作为主要的华文媒体,受众面比较广。
认识中国
郑衣德告诉记者:“我们并不期待这批孩子将来全作记者,我们只是给他们一个用记者的视角去深入认识世界的机会,希望通过这次采访,他们能够认识中国,感知中国。将来他们肯定要从事各种职业,有这样的经历,就能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已经快要60岁了,为什么还要带这些孩子来?”,郑衣德说,“这群生长在美国的孩子,有美国的生活背景,如果他们能够到中国来,并且了解了真实的中国,那么由他们搭建起的中美友谊之桥一定是牢固的。我年纪大了,以后可能跑不动了,但还会在幕后推动这些活动继续开展下去”。
在三峡截流纪念园,郑衣德突然问身边的一个小记者:“杭千里,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这位小记者挠了挠脑袋,似乎没听明白。
“The functions of the dam”,身边的伙伴提示道。
“防洪水、发电……还有行船”,杭千里答道。
郑衣德含笑点头……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