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但棣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被置于中国发展的国家全局战略来考量,绿色发展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从对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作出重要指示到致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贺信,生态文明要求一以贯之。绿色是三峡集团与生俱来的底色,也是三峡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本色。三峡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长江之滨奋力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绿电贯长江 赋能发展新格局
2022年12月20日,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入运行,宣告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六座梯级电站串联而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这条绵延于长江干流之上的“绿电长城”,总装机容量达7169.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绿色动能。
2024年是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的第二个完整运行年,发电量达2959.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1%,创历史新高,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892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2.4亿吨,充分彰显其生态价值与减碳贡献。
除了发电,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关键时期,这条绿色走廊全力顶峰保供,有效发挥骨干电源保障作用和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硬核”调峰作用。仅乌东德水电站在全部机组投产后的三个完整运行年内(2022年至2024年),年均调峰360天,单日最大负荷峰谷差近900万千瓦。
▲ 乌东德水电站美丽库区全貌 摄影:强同超
这条绿色能源大动脉直抵长三角、粤港澳等经济引擎区域,有效缓解了电力供需紧张局面,显著提升了区域清洁能源供应比例。它不仅是“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更是“双碳”目标下国家能源结构优化的坚实基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绿色能源保障。
万物共家园 守护生态新境界
长江的生命之歌同样在水下奏响。
黑水河是长江上游金沙江左岸一级支流,全长173公里,流域面积3591平方公里,历史记录共有鱼类47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6种。三峡集团实施的黑水河鱼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旨在通过生态流控制、栖息地生态修复、增殖放流以及跟踪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发挥黑水河流水生境对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保护作用,对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大意义。
2020年,黑水河鱼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工程完成验收。二期工程将于2028年验收,并开展生态修复效果监测评估工作。
黑水河鱼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2023年度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放流活动(资料图片)
针对金沙江特有鱼类,三峡集团持续投入,成果斐然:裂腹鱼在黑水河生态修复后成功回归自然繁殖,科研人员于2025年1月采集到其受精卵,实证栖息地修复成效。对于中国特有物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裸体异鳔鳅鮀,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构建性腺调控技术,实现70%亲鱼重复催产,累计孵化鱼苗超5万尾,更将人工子一代性成熟时间从2到3年缩短至1年。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已累计保育长江珍稀特有鱼类120余种,增殖放流超过2780万尾,为母亲河生物多样性恢复筑牢根基。
与此同时,水电站运行阶段通过实施生态调度对促进鱼类自然产卵提供更好条件。2022年起,连续开展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梯级联合生态调度试验,跟踪监测表明,生态调度试验促进了河段鱼类繁殖。
2024年10月25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举行的第十六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6)上,三峡集团“实施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守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项目被收入首批“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名录”。
库区焕新颜 绿色福祉谱新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云南省巧家县,依托白鹤滩水电站形成的广阔水域,当地探索出一条“库区+”品牌集成发展之路——水电工业游、堂琅文化湖滨生态城、高原特色农林产业示范地交相辉映,库区产业与生态优势巧妙融合,生态文旅品牌日益响亮。
白鹤滩水电站库区海鸥飞翔(资料图片)
在四川宁南县,当地依托冬季阳光、地热温泉、高峡平湖、农桑文化等良好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以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的百里高峡平湖为基础开发了金沙湖滨湖休闲度假小镇项目,打好“大国重器”“优质蚕桑”“优良环境”三张牌,打造产业发展的文旅亮点。
在云南省元谋县,依托乌东德水电站建成后在元谋县境内形成的高峡平湖资源,谋划了水域面积达3100公顷的金沙湖生态旅游区项目。从江边乡乘一艘渡轮游览,看金沙江水碧绿如玉,可以体验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惬意。
这正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板,印证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巨大潜能。
从点亮万家灯火的清洁电流,到草木葱茏的修复岸线;从峭壁深谷迁地保护的珍稀植物,到江河之中重焕生机的鱼群繁衍——三峡人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熔铸于每一项工程实践、每一次科研探索、每一处环境改善之中。
编辑:李雷 高锦涛 孙钰芳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