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近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水文泥沙年报(2024年)》指出,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受上游来沙减少、水库调度、河道采砂等影响,入库泥沙大幅减少,水库泥沙淤积大为减轻。2003年以来,近似年均淤积泥沙量仅为论证阶段的30%,未出现论证时担忧的库尾河段泥沙累积性淤积的局面。三峡入库沙量在较长时段内将处于较低水平,有利于有效库容的长期保持。这也是长期以来通过科学的泥沙调度与精细管理取得的结果。多年来,水文监测人员昼夜坚守,诉说着人与水的故事。
本网讯(唐东军)长江三峡西陵峡畔,江风拂面。
清晨,三峡大坝上游13公里处的水利部长江委水文三峡局庙河水文站,“长江水文205”测船缓缓从左岸驶向右岸。驾驶舱内,船长杨向东熟练操作船舵,测员们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操作着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进行水文监测。他们的目光锁定在屏幕上那一个个跳跃的数据,仿佛在感知着长江的律动。
每年,庙河水文站的测员们都会定期开展水位、泥沙等水文要素例行监测,以便掌握江河动态,保护江河的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的安全,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这套设备能同时采集断面的水深、流速和流向等数据。”跑船跑了34年的杨向东介绍,他们的多仓采样器,对比传统的横式采样器,还可同时采集垂线多点相对水深水样,将单次测验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1小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 工作人员查看获取的数据 摄影:汤伟
水文断面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对河流、湖泊或其他水体进行垂直切割所形成的截面,用于描述水体的空间状态和反映其空间分布特征。它能够提供关于水深、流速、流向、水温等水文特征的信息。庙河水文站水文断面,坐落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兰陵村。
作为三峡水库库首的第一个水文站,庙河水文站是国家重要水文站、三峡工程专用水文站,也是流域报汛站、一类精度水文站、一类泥沙站,隶属长江委水文三峡局黄陵庙分局。它肩负着三峡水库坝前水文测量工作的重任。其设站目的,是为研究上游来水来沙在坝前区域变化规律,满足工程度汛需要,验证工程运行调度数学、物理模型,为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联合调度规程制定和科研提供原始资料。
▲ 庙河水文站 摄影:汤伟
如今,庙河水文站所在的黄陵庙分局装备了ADCP、声速剖面仪、超声波测深仪、在线测沙仪、激光粒度仪、全自动筛分仪等20余套先进设备,覆盖了水位、水温、泥沙、水质监测等多个方面。
2024年,受上游强降雨影响,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快速上涨,“长江2024年第2号洪水”在长江上游形成。三峡局水文监测人员抢抓有利时机,开展水库中小洪水调度专题观测,收集到了宝贵的水文泥沙原型观测资料,为三峡工程的稳定运行作出了贡献。
正午时分,太阳炙烤着江面。测船稳稳地停泊在断面中央,庙河水文站水文监测人员薛奔、冯明富,操作着口径宽120毫米的挖斗式床沙采样器。
随着150米长的钢缆缓缓下沉,水深计数器的数字缓慢地变化着。
5分钟后,装满淤泥的挖斗式床沙采样器出水,测员们迅速将样本封装记录。
▲ 工作人员布置床沙采样器 摄影:汤伟
“送检分析后所得数据能揭示库区泥沙沉降规律,对延长水库有效库容的使用寿命十分重要。”黄陵庙分局主任工程师王玉涛一边擦拭着采样器上的江泥一边说。
2003年建站初期,庙河水文站用传统型横式采样器取样,采用老式“9线5点”法分测次人工采集泥沙样本。现在,庙河水文站运用先进仪器设备已实现多要素自动化监测,监测装备更加智能,监测成果更加精确。
2020年汛期,面对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的洪水,测员们连续11天驻守测站,顶着暴雨与烈日,开展7个断面21个测次连续洪峰沙峰应急监测工作,实时监测巴东至三峡大坝泥沙输移过程,为三峡水库泥沙预测预报和沙峰排沙调度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守护了三峡工程的安全。
▲ 工作人员进行泥沙分析 长江委水文三峡局供图(资料图片)
夜幕降临,三峡局泥沙分析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将采集到的泥沙样本进行沉降、浓缩、分样后,进行仪器分析。随着仪器的运行,屏幕上慢慢生成一条条颗粒级配曲线。
“您觉得水文监测工作最需要什么?”记者问道。
“耐心和敬畏。”王玉涛坚定地说。
水旱灾害防御测报工作是水文人的天职,每一条数据都见证着他们守护长江安澜的初心与使命。
据三峡局黄陵庙分局党支部书记、局长石明波介绍,截至今年6月,围绕庙河水文站相关工作,已累计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探讨了三峡水库坝前水文泥沙因子变化规律。
▲ 黄陵庙水文站 摄影:汤伟
夜色渐深,测船归来。江风中,值班人员在值班日志作相关记录。“仪器运行正常。”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长江的涛声悄然重叠,诉说着水文工作者的坚守与传承。
龙雅馨对此文有贡献
编辑:高锦涛 杨思恒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