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秦明硕)盛夏的三峡,江水奔涌,山峦叠翠。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和湖北省宜昌市的150名中小学生和带队老师齐聚湖北宜昌三峡坝区,开启了第二批“三峡娃娃行”公益研学之旅。这场跨越地域的行走课堂,不仅让孩子们见证了重器伟力,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一颗颗种子。
当三峡大坝的雄姿映入眼帘,来自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蒙古族小学的李伟突然挺直腰板,满脸自豪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走出草原,看到中国人用双手创造的奇迹!”来自丁青县觉恩乡小学的其美贡布虽有些恐高,却攥着同伴的手一次次俯身透过栏杆缝隙凝望坝底,稚嫩的脸庞写满震撼。
乘坐升船机的体验更让孩子们惊叹于科技的力量。丁青县小学学生戴羽翔用“巨无霸”形容这座“船的电梯”,并兴奋地分享:“升船机像能让客轮平稳上升下降,太厉害了!”巴林左旗带队老师陈志学感慨道:“大船爬楼梯,小船坐电梯,这是国家科技、经济、水利发展的缩影。孩子们亲眼看到这些,才能懂得,‘强国梦’是无数工程师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的。”
在长江珍稀鱼类培育基地,来自巴林左旗隆昌镇白音敖包小学的张琬卿看着中华鲟,眼中满是温柔:“中华鲟特别温顺,科研人员把它们保护得很好。”从草原到峡江,这份跨越地域的责任和对生命的守护,是家国情怀最生动的注脚。
在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孩子们被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和真实可感的实物展示深深吸引。戴羽翔凝视着那些温馨的房屋说:“移民们为了支持国家建设,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十分敬佩他们的奉献精神。”
在屈原故里,当藏族、蒙古族、汉族的孩子们坐在一起包秭归粽子时,巴林左旗林东八小的沈子卿发现粽叶的纹路像极了家乡草原的河流:“原来不管哪里,人们都用食物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联欢晚会的聚光灯下,来自丁青县第一初级中学的藏族女孩边巴卓玛用流利的普通话报幕时,台下的掌声让她自信满满。离别时,孩子们“长大后一起建设祖国”的约定,混着江风飘向远方。
陈志学老师的手机里存满了孩子们从羞涩到自信、从惊叹到立志的珍贵瞬间。“这些孩子,有很多是第一次乘坐飞机、轮船、动车,第一次见三峡大坝。”他翻着照片感慨,“当他们说‘这是我们中国的’,当他们立志‘建设家乡’,我就知道一颗颗爱国的种子已经发芽。”
本文摄影:毛翔春 周金雨
编辑:孙钰芳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