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浇灌大国重器――回首三峡集团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工程建设的砥砺奋进之路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8日

     “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我们自己迎难克坚,不仅取得了三峡工程这样的成就,而且培养出一批人才,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

  细雨霏霏的戊戌仲春,注定要被载入三峡集团史册。2018年4月24日,三峡坝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工程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三峡工程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高度赞扬三峡工程建设者做出的巨大贡献,鼓舞三峡集团员工继续砥砺奋进。

  总书记看的是三峡,思考的是大水电。寥寥数语,承载着万钧嘱托,汇入细雨,洒向长江,溯洄从之,游抵金沙。

  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在万里轴线另一端的金沙江,四座掌握了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水电工程,正踩着清洁能源开发的时代浪尖儿,拓印出新的“大国重器”模板。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不仅建设了三峡,还培养了一批人才队伍,掌握了全面的自主创新技术,现在又开发了一个又一个的‘三峡’。”

  做自主创新的领跑者

  每一段人类社会文明史的诞生,都离不开创新“车轮”的驱动。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在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中得到充分印证。

  白鹤滩头白鹤飞。作为曾经的三峡工程建设者,白鹤滩工程建设部党委书记樊义林对习近平总书记“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的话语极有共鸣。“成功不是抽象概念。总书记之所以给予三峡工程如此高的评价,不仅在于三峡工程的象征意义,也在于我们不断自主创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他说。

  若论白鹤滩工程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世界最大巨型机组绝对无出其右。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一般,探索世界水电机组“无人区”,同样“不会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敲锣打鼓那么轻而易举就实现的”。

  在三峡工程之前,国内自主生产的水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只有32万千瓦。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三峡工程实现了70万千瓦机组的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追上了国外脚步;溪洛渡、向家坝工程则“乘胜追击”,将国产水电机组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能力分别提升到77万千瓦和80万千瓦,国内水电装备制造能力整体超越国际水平。

  如今,在白鹤滩百万机组国产化的道路上,这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赶超之路,多了一层“全面引领”的全新意义。

  数年前,三峡集团联手国内水电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白鹤滩百万机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和试验验证,目前,科研人员已在绝缘技术、通风冷却试验、巨型机组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中国水电迈入世界水电“无人区”,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结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数科技工作者多年的辛勤付出和无数个锐意创新、孜孜不倦的日夜。”三峡机电公司董事长张成平说。

  溪洛渡畔渡江流、向家坝上升货船、乌东德旁筑大坝……三峡集团引领世界水电行业的创新能力,在荣获国际工程咨询领域“诺贝尔奖”的溪洛渡拱坝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中,在全球规模最大、综合技术难度最高、提升高度最大的向家坝升船机中,在随时能感知大坝“头疼脑热”的乌东德拱坝智能建造系统中,同样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座金沙“明珠”,有资格、有自信、也有能力从三峡工程手中接下这顶“领跑者”和“大国重器”的桂冠。

  做金沙江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举足轻重。

  “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上中下游共进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讲话,无不是在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

  金沙江,源起雪域天堂,翻越崇山峻岭,行至四川宜宾汇入岷江,从此与长江休戚与共。在开发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电站时,三峡集团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利益共享”的绿色水电理念,培养了一批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能源“主力军”。

  水电,这一携带着清洁低碳“基因”的可再生能源,是当今世界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雄踞金沙江下游的四座巨型水电站,总装机规模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全部运行后,将生产大量清洁水电来替代火电,减少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的排放,成为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的“地球卫士”。

  68岁的牟玉成站在云南绥江县的金沙江边,唱起几十年前的船工号子,江水不再湍急,也不再有裸露着黝黑上身拉船的纤夫。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发电后,他搬进了新县城里的新楼房。“我还是会梦到以前江边的家,梦里我好像在钓鱼,那种很大的甲鱼。”他说。江对岸的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里,科研人员也在帮助鱼类适应它们的新家。

  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与指导下,三峡集团在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电站施工区、乌东德水电站施工区规划建设放流站,承担金沙江下游珍稀特有鱼类增殖保护工作。鱼类专家们在寂静深山中与鱼为伴,逐步攻克了圆口铜鱼、长鳍吻?等驯养繁殖难关,守护着金沙江下游水生生物多样性。

  在乌东德,为保护稀缺表土资源,建设者们最大限度收集表土,因地制宜布置表土堆存场,满足后期施工区绿化复垦表土需求量;在白鹤滩,建设者们创新了一套系统稳定可靠的先进废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废水悬浮固体浓度降至每升40至60毫克。

  绿水青山,既在寻常世井里,也在深山峡谷中。

  做大国重器的创造者

  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

  没有技术人才和劳动模范的付出,金沙江梯级水电工程就不会释放“人才红利”,大国重器又从何谈起?

  在向家坝与溪洛渡工程建设部主任王毅华眼里,董振英就是这样一名能产生“红利”的技术人才,这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选择将青春安放在深山峡谷,而非繁华都市。溪洛渡工程建设期间,董振英组织编制了近千万字的工程阶段质量汇报材料,完成了数百条专家组、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意见整改闭合工作,甚至为了更好地服务工程,选择把家安在工地上,选择让儿子在溪洛渡出生。

  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白鹤滩工程建设部大坝项目部员工王克祥。这名老三峡人从溪洛渡水电站到白鹤滩工地后,啃的第一个“硬骨头”,就是围堰防渗墙施工。施工期间赶上新春佳节,王克祥连续四个月坚守一线,等到围堰闭气抽水检查合格后,才放心回去陪家人。两个月后汛期来临,围堰顺利度汛,“滴水不漏”。

  创造大国重器需要技术骨干,也需要肩挑背扛的民工兄弟。

  在乌东德水电站工程陡峭的自然边坡上活跃着一群“舞龙人”,他们聚在一处,用满是污垢却无比灵巧的双手编织稳固山体的“定山针”――锚索,10余根长度相等的钢绞线在他们手中有序交织,像是要从指尖开出花儿来。编好之后,浩荡的队伍合力抬起锚索,齐声高喊“一二一……”,脚步稳扎稳打,气势恢弘霸气,仿佛一条舞动的长龙,用它最原始而粗犷的美感,放大了乌东德工程的宏伟。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从“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转战到“横断山,路难行”的金沙江水电建设一线,三峡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砥砺奋进、不懈奋斗,超越了一座座世界水电高峰,用汗水浇灌出了一个个“大国重器”。在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与嘱托的名单里,一定会留下他们的名字。